当前位置:首页 > 永久通道 > 正文

李老师不是李老师某化工集团开展一场从车间到管理层的精益变革

admin 2025-06-26 25

  在化工行业,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往往如同天平的两端,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难题。某化工集团曾深陷生产流程冗长、安全隐患频发的困境,直到遇见天行健咨询的李老师,一场从车间到管理层的精益变革就此展开。

  该化工集团长期沿用粗放式管理模式,生产环节存在大量非增值活动:设备空转率达30%,原料周转周期长达15天,更严峻的是近三年累计发生7起未遂安全事故。生产部门与安全团队各自为政,车间员工抱怨安全规程束缚手脚,而安全专员则指责生产部门漠视规范。

  转机出现在集团与天行健咨询的合作。拥有11年化工安全管理经验的李老师带队进驻,其独特的安全-效率协同优化方法论,源自他在石化行业从操作工成长为安全主任工程师的实战经历,曾助力企业创下4000天安全生产纪录。

  李老师团队运用化工版价值流图(VSM),发现原料预处理环节存在40%的重复搬运。通过重组车间动线,将蒸馏塔与反应釜的距离缩短12米,仅此一项就使单批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.5小时。

  借鉴李老师开发的安全锁定法,将安全检查点嵌入生产流程。例如在催化剂投料环节增设视觉化管理看板,使操作失误率下降68%,同时因减少异常停机使设备利用率提升22%。

  集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,李老师为企业定制了《化工精益先锋训练营》。首批受训的36名班组长开发的7项改善提案,预计年节约成本超200万元。精制车间王组长感慨:现在每个岗位都清楚安全红线在哪里,效率提升点在哪里。

  这场变革印证了李老师的观点:化工企业的精益转型不是做减法,而是通过重构价值流实现安全与效益的乘法效应。如今天行健咨询正在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更多化工企业,用专业咨询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。

  在充满挑战的化工领域,李老师团队用实践证明:只要方法得当,鱼与熊掌可以兼得。那些曾被视为对立面的指标,终将在精益管理的框架下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
相关阅读
全部评论(0)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